你的中暑和我的中暑不一樣,中暑症狀、治療及預防,急診醫師告訴你

炎炎夏日,戶外活動比例增加,不管是上山下海,都成了大家假日的行程。隨著電費增長,為了節省日常開支,有時候也會選擇不開冷氣。然而台灣夏天又悶又濕的氣候,熱傷害出現的可能性要非常小心。
一般我們最常聽到的名詞就是「中暑」「我中暑了」「夏天很容易中暑」,然而你所熟知的中暑,和急診醫師擔心的中暑可是完全不一樣喔,當急診醫師聽到熱中暑的時候,可是會提高警覺的,因為會出人命啊~
熱傷害的原理
人類是恆溫動物,主要是透過下視丘的體溫中樞維持恆定,人體的核心溫度的正常範圍是在攝氏36~38度之間(以下溫度都是攝氏溫度),短暫的38~40度是可以接受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的範圍,但當我們體溫開始超過40度,人體自然調節的功能就會開始失效,而高溫,本來就會對細胞、器官造成傷害(核心體溫>41.6度,細胞幾個小時就會出問題;當>49度,細胞跟組織會馬上死亡,就像蛋白加熱之後會變質)。
人體隨時隨地都在產生熱,細胞的運作跟代謝、肌肉的收縮等等,都在不斷的製造熱能。而我們身體散熱的方式有幾種:熱輻射,熱對流,熱傳導以及透過汗水蒸發等等。在相對低溫的狀況下,熱輻射和蒸發是主要的溫度散失途徑;在相對高溫的環境下,蒸發則是最主要的散熱方式,不過當濕度過高的時候,蒸發的效果就會變差。因此當環境溫度過高而且濕度過高的時候,就會阻礙人體散熱最主要的兩個運作方式。人體在對應體溫上升的時候,我們自然的調節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項:周邊血管的舒張(尤其是皮膚)、增加排汗(增加蒸發)、減少身體產熱等。而產生熱傷害的時候,主要就是我們身體產熱跟散熱(一進一出)的調節失衡而導致。
常見的熱傷害分類
熱水腫:通常是自限性的疾病(也就是正常狀態下會自己痊癒),比較常見的是腳掌、腳踝、手等處輕微的水腫較常出現在熱暴露的頭幾天內。
熱疹:因為汗管被阻塞而急性發炎所造成的,疹子會癢,但通常可以透過服用抗組織胺而緩解,產生熱疹時建議穿通風、輕薄的衣物,避免悶熱的狀況出現,當然也要避免後續產生皮膚炎或傷口二次感染的狀況。
熱痙攣:常見症狀是無法控制且疼痛的痙攣,易發生在大腿、小腿與手臂。主要常見原因是因為大量流汗後,伴隨電解質的流失,但只補充大量的純水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所引發。通常來說熱痙攣也是自限性的疾病,陰涼處足夠的休息及補充適量電解質後,大多會好轉且緩解。
熱暈厥及衰竭:體溫此時有可能升高但不是一定會升高,主要是因為流汗過多但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。可能開始出現頭痛、噁心嘔吐、全身虛弱無力、頭暈、肌肉痙攣、心跳加快、暈厥感、姿位性低血壓等。此時需要大量水份(口服或點滴)、電解質補充及休息。大部分不需要住院,少部分有可能產身較嚴重的身體傷害,如果未緊急處置,有可能會進展到熱中暑。
熱中暑:如未緊急接受妥當治療,會有永久性器官傷害或是生命危險出現。通常體溫會升高且核心溫度>40度,並伴隨意識改變(躁動不安、意識混亂、異常行為舉止、幻覺、癲癇、昏迷等),常見其他症狀或併發症有休克、嚴重電解質不平衡、橫紋肌溶解、凝血功能異常、多重器官衰竭等。此時需要緊急送醫,如果延後送醫及處置,有很高的致死率(30~80%)。在救護車到達之前,盡快將衣物移除且將熱中暑的人移到陰涼處,如果有冷水池也可以先將病人泡到冷水池中,或是灑水吹風降溫(千萬不要用酒精,因為酒精反而會造成周邊血管收縮,讓熱反而更散不出去),如果有冰塊或濕毛巾,可以放在腋下、脖子或是腹股溝處同步降溫。當然如果有點滴的話也可以先給予(醫療人員)。熱中暑最重要的幾個重點就是要1.避免進展到熱中暑 2.提早懷疑可能是熱中暑 3.盡快送醫且積極的物理性降溫(目標把體溫降到39度C以下)。
如何避免熱傷害
盡量避免在正中午大熱天,或是悶熱濕度高的天氣做激烈運動,如果可以則選擇在天氣較適合時再舉行
保持環境通風,盡可能待在陰涼處
穿著輕薄、通風、易散熱之衣物
足量水分及電解質補充
避免喝酒
炎炎夏日,開心出遊的同時也要適量補充水分,避免熱傷害的產生喔!
תגובות